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
——————————————
(评:董仲舒说:“孔夫子门下,年幼的童子都羞于谈论五霸, 因为他们以欺诈和暴力为先,将仁义放在了次要位置。孟子说如果一定要谈论而不能中止这个话题,那就谈谈仁德一统天下。)
——————————————
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胡龁,齐国的臣子。衅钟,新铸成的钟,要杀了牲畜用它的血涂抹缝隙。觳觫,恐惧的样子。孟子讲述他所听到的胡龁的话来问宣王:不知真有这件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凭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
—————————————————
(评:齐宣王看到牛的恐惧悲哀而不忍心杀牛,这就是所说的恻隐之心,这是仁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扩大、充实,就可以保有天下。所以孟子指出这件事来谈论,希望宣王认识这个道理并加以扩大和充实。)
—————————————————
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
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牛和羊都是无罪而死,用羊换下了牛有什么分别呢?孟子故意这样提出问题,希望齐宣王反省自己从而认识自已的本心。宣王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终究无法解脱百姓对他的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虽然百姓有这样的批评,也不会对宣王造成伤害。杀牛既然于心不忍,衅钟又不可不做。在这两难之间无法处理,那么这个善心虽然萌发但终究不得实行。然而看到了牛这个善心就已经萌发而不可遏止,没有见到羊那么这个道理就尚未显露,所以没有妨碍。所以用羊替换牛,善心和衅钟就可以两全而没有损害,这就是用来行仁的好方法。人和禽兽相比,都具有生命而只是不同类。所以以礼使用它们,把不忍的那种善心用于视听所及的范围。君子之所以必须远离厨房,也是用来预先养成这个善心,从而使行仁得以推广的一种方法))
——————————————————
宣王高兴地说:“《诗》中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得出。正像说的老先生啊。我做了这件事,反过来推求为什么这么做,自己心里也闹不明白。先生这番话,使我心里有点开窍了。这样的心理之所以符合王道,又是为什么呢?”
——————————————————
(评: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话,前天那种不忍的心又萌发了,于是知道这样的心不是从外部得到的,但是仍然不知道如何返回根本而对仁心加以推广。)
——————————————————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兽身上了,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
(评:天地间的事物,人最宝贵。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同类而相亲爱。所以恻隐之心的萌发,对于民众就非常迫切,而对于其他事物就不迫切。推广仁爱之道,仁爱民众容易,仁爱一切事物就难。现在宣王这顆心能爱到物(牛), 那么他若是爱护人民称王天下,不是做不到,而是自己不肯做罢了。)
——————————————————
宣王问:“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凭什么去区别呢?”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越北海一类;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是属于为长者弯腰行礼一类。”
——————————————————
(评:为长者折枝,听从长者的命令,折断草木的枝,意思是不难做到。这样的心是本来固有的,不等向外寻求,扩大并且充实它,完全在我自己罢了,有什么难办的呢?)
——————————————————
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安稳不住。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将他们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现在大王的恩德已施行了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不能把恩惠推广,就会众叛亲离,所以无法保全妻子儿女。骨肉的亲近,本是同一血缘,又不仅是人与人同类而已。所以古人必定要从亲爱自己的亲属推广开去,然后到达仁爱百姓的境界;又再推广余下的仁爱,然后达到爱其他事物。这都是由近及远,从容易到困难。现在宣王反了过来,就必有缘故。所以又推到根本而再次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大王请认真地考虑考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事物的轻重长短,人们难以直接比较,必须用秤尺量度然后才能知晓。像心的应接事物,那么由于心的轻重长短难以比较,就不能不用它本来的“重量尺度”进行度量,这比度量物品更加困难。现在宣王的恩惠能到达禽兽,但功德却到不了百姓那里。这就是他爱物的心即重又长, 而仁爱百姓的心就又轻又短了,失去了合理的次序自己还不知晓。所以上文既然开了个头,而在这里请宣王自己衡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
(评:孟子认为宣王爱民之心轻又短的原因,必定是他以这三件事为快乐。然而这三件事实在不能给人心以快感,比杀那战栗的牛更加厉害。所以指出来问宣王,希望他借此而迸行思考衡量。)
——————————————————
宣王说:“不,对此我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想借此来实现我最大的心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对这样的事不感到快意,是心还算端正。但却必须做这亊,是欲望的引诱。欲望的引诱偏偏在此,是由于宣王的心对别的事还明白,而惟独在这件事上糊涂。这是他爱民之心轻又短,功德到不了百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问:“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口腹享受吗?轻软温暖的衣服不够身体穿着吗?艳丽的色彩不够眼睛观赏吗?美妙的音乐不够耳朵聆听吗?左右的侍从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给,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
宣王说:“楚国胜。”
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
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发政施仁,是用来称王天下的根本。近处的高兴,远处的前来投奔,那么大小强弱就不必论了。用力追求欲望,所欲望的反而得不到。能返回仁根本,所欲望的不求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王说:“我脑子昏乱,不能进到这一步了。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大志,明白地教给我方法。我虽然迟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心思,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心思。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心思,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恒心,人所常有的善心。士曾经学习过,知道义理。所以虽然没有常产却能有常心。民众就不能这样了。罔,就像是罗网,欺负他们不知道去夺取他们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景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景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景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景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民有常产从而有了常心,无常产因而没有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使民众有常产,是发政施仁的根本。这说的是制民之产的办法。赵氏说:“八口之家,是次上等的农夫。这是王政的根本,生活稳定的途径,所以孟子对齐国、魏国的君主都说了这件事。杨氏说;"为天下著想的人,不过是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而已。然而虽然有仁心和仁爱的名声,但百姓们却得不到恩惠的原因,是由于不行先王之道的缘故。所以孟子用制民之产来劝告宣王。这一章说的是君主应当抛弃霸主的事业,实行王道。王道的要点,不过是推广自己的不忍人之心,以实行不忍的政治罢了。齐宣王并非没有这样的心,但由于被功利的私念夺去了他这个心,所以不能扩大、充实以实行仁政。虽然有孟子的反复开导、指教,精辟、切实到这样的程度,但宣王的心被私欲蒙廉、禁锢太深,终究不能领悟,令人感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ngola@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3kemao.com/n/11389.html